景德鎮屬丘陵地帶,坐落于黃山、懷玉山余脈與鄱陽湖平原過渡地帶,是典型的江南紅壤丘陵區。市區內平均海拔32米,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東北和西北部多山,最高峰位于與安徽休寧接壤的省界地帶,海拔1618米。
景德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境內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溫和濕潤,四季分明。主要礦產有瓷石、高嶺土、煤礦、鎢礦、砂金、銅礦、螢石、硫磺、石灰石、大理石等,特別是瓷石、高嶺土和煤炭蘊藏最具特色。景德鎮的高嶺土在國際陶瓷界都具有影響。高嶺土是陶瓷工業最重要的原材料,景德鎮產的高嶺土品質非常好,用它生產出來的景德鎮瓷器,曾經代表著中國陶瓷制品的高端水平和上等品質,影響著中國甚至世界。國際上通用的高嶺土學名——Kaolin來源于景德鎮北部山區鵝湖鎮高嶺村邊的高嶺山。
景德鎮瓷器自古以來,名揚天下。在琳瑯滿目的瓷器中,最著名的有典雅素凈的青花瓷,明凈剔透的青花玲瓏瓷,五彩繽紛的顏色釉瓷,幽靜雅致的青花影青瓷,古樸清麗的古彩瓷,萬紫千紅的新彩瓷,明麗雋秀的窯彩瓷,別開生面的總和裝飾瓷等。這些珍貴的名瓷,被人們譽為“中華民族文化之精華”、“瓷國之瑰寶”。
景德鎮青花玲瓏瓷是明永樂年間在鏤空工藝的基礎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已有500多種年間的歷史。瓷工用刀片在坯胎上鏤成點點米粒狀,被人們稱為“米通”,又叫玲瓏眼,再填入玲瓏釉料,并配上青花裝飾,入窯燒制而成。它顯得靈巧、明徹、透剔,特別高雅秀潔。
景德鎮青花瓷,被人們稱為“人間瑰寶”。始創于元代,到明、清兩代為高峰。它用氧化鈷料在坯胎上描繪紋樣,施釉后高溫一次燒成。它藍白相映,怡然成趣,晶瑩明快,美觀雋久。
粉彩亦稱軟彩,是瓷器的釉上裝飾,自清康熙晚期開始,到雍正、乾隆年代,日臻完善。其制法是:先在白胎瓷器上勾出圖案輪廓,再堆填色料,在攝氏七百多度的溫度下燒煅而成,顏色柔和,畫工細膩工整,既有國畫風味,又有浮雕感,畫面充滿著濃郁的民族特色。有以中國歷史故事和神話為主的人物、有秀麗多彩的山水、有栩栩如生鳥翎毛,有工整對稱的幾何圖案。
色釉瓷又稱顏色釉瓷,是依靠釉水色彩的變化來裝飾瓷器的。通常在釉料之中調整各種微量元素的含量,就能達到改變釉色的目的,如銅紅、鈷蘭、鐵黑、鉛綠等等。在釉料里加上某種氧化金屬,經過焙燒以后,就會顯現出某種固有的色澤,影響色釉成色的主要是起著色劑作用的金屬氧化物,此外還與釉料的組成,料度大小,燒制溫度以及燒制氣氛有著密切的關系。
薄胎瓷亦稱“脫胎瓷”、“蛋殼瓷”,是景德鎮著名傳統瓷器品種中久負盛名的特種工藝產品之一,特點是瓷胎薄如蛋殼、透光,胎質用純釉制成。制作從配料、拉坯、利坯(修坯)、上釉到繪畫、燒制,須經數十道工序,全部采用手工,分三次燒成。尤以利坯和藝術加工最為精細。利坯要經過粗修、細修、精修等反復百次的修琢,才能將二三毫米厚的粗坯修至0.5毫米左右。胎體厚度大多在1毫米以內,人稱之為“薄似蟬翼,輕若浮云”。它輕巧、秀麗,做工精致,透光性好,是中國景德鎮傳統藝術名瓷之一。
景德鎮瓷雕制作可以追溯到一千四百多年前,遠在隋代就有“獅”、“象”大獸的制作。當代的景德鎮,瓷雕工藝精湛,工藝種類齊全,有園雕、捏雕、鏤雕、浮雕等;產品多樣,有佛像尊神、花草魚蟲、亭臺樓閣、動物玩具等;造型優美、形神兼備、千姿百態、栩栩如生;裝飾豐富,有高溫色釉、釉下五彩等;藝術表現力強,有的莊重渾厚,有的典雅清新,有的富麗堂煌,鮮艷奪目。
在同一件影青釉瓷器上,既繪有幽靜雅致的“青花”,又刻有清淡秀麗的紋飾,稱青花影青瓷。青花影青瓷是景德鎮于1983年創出的新品種,該釉色酷似白玉,花紋晶瑩剔透,釉層下的暗花與青花融為一體,使器物顯得更加秀麗、高雅。1984年3月16日,在有關部門召開的技術鑒定會上,陶瓷專家們認定:該產品“具有獨創性,有獨特的藝術效果,是升級換代上高檔的新產品,屬國內首創。”
2005年04月15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對“景德鎮瓷器”實施原產地域產品保護。
2014年12月,景德鎮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全球創意城市網絡世界手工藝與民間藝術之都”。
2015年,兩件江西景德鎮陶瓷作品榮獲2015中國“陶瓷藝術100”實力榜金獎。
2018年1月1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7年度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獎之創新獎授獎儀式暨首屆遺產地DIBO論壇在景德鎮陶溪川文創街區舉行,景德鎮陶瓷工業遺產博物館被授予該國際獎項。
景德鎮素有“瓷都”之稱,這里千年窯火不斷,其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獨特風格蜚聲海內外。景德鎮手工制瓷工藝的所在區域主要是景德鎮市城鄉各地(新廠;老廠;樊家井;三閭廟;高新區等)。
千余年來,景德鎮制瓷業集歷代名窯之大成,匯各地技藝之精華,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手工制瓷工藝生產體系,創造了中國陶瓷史上最輝煌燦爛的一段歷史。其成就之高、影響之大、技藝之精湛、品種之齊全,是任何時代,任何其他窯場都難以企及的。
景德鎮瓷器造型優美、品種繁多、裝飾豐富、風格獨特。尤其以“白瓷”最為有名。白瓷的瓷質具有其獨特的風格和特色,青花、玲瓏、粉彩、顏色釉,合稱景德鎮四大傳統名瓷。薄胎瓷人稱神奇珍品,雕塑瓷為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品。景德鎮陶瓷藝術是中國文化寶庫中的重要財富。
趙慨(304—?)字叔朋,河北滏陽(今河北省邯鄲市磁縣)人。晉代陶工,景德鎮瓷器師祖。早年在福建、浙江、江西為官,因不趨炎附勢,疾惡如仇,得罪上司和僚屬,遭奸臣所害,降職貶官,來到新平鎮隱居。在浙江為官時了解和掌握了越窯制瓷技藝,對新平鎮陶瓷的胎釉配制、成形和焙燒等工藝作一系列重大改革,以提高當地制瓷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對推動新平鎮燒造制品由陶器階段進人瓷器階段起重要作用,受到后人尊敬愛戴,稱為“制瓷師主”。據《浮梁縣志》載,“道通神秘,法濟生靈……鎮民多陶,悉資神佑。”明洪熙年間,少監張善始祀佑陶之神,在鎮內御瓷廠建起了一座“師主廟”,后又稱“佑陶靈祠”,尊趙慨為“師主”、“佑陶之神”。明人詹珊作《師主廟記》。
景德鎮瓷器從漢朝開始燒制陶器,距今1800多年,從東晉開始燒制瓷器,距今1600多年。景德鎮素有“瓷都”之稱。景德鎮瓷器造型優美、品種繁多、裝飾豐富、風格獨特。
考古發掘表明,景德鎮自五代開始生產瓷器,宋、元兩代迅速發展,至明、清時在珠山設御廠,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
景德鎮瓷雕制作可以追溯到一千四百多年前,遠在隋代就有“獅”、“象”、大獸的制作。千姿百態、栩栩如生;裝飾豐富,有高溫色釉、釉下五彩、青花斗彩、新花粉彩等;藝術表現力強,有的莊重渾厚,有的典雅清新,有的富麗堂煌,鮮艷奪目。
景德鎮瓷業習俗是景德鎮制瓷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景德鎮在宋代出現"村村窯火,戶戶陶埏"的景觀,瓷業習俗已具雛形。
從民窯來說,最晚自宋末元初起,景德鎮制瓷業燒、做兩行便開始分立。“陶食工,不受藝傭,帚賃窯主,以相附合”。清代才出現兼營燒做兩行的“燒圇窯戶”。同時,民窯業也具有完善的生產體系。這個體系分為不同的行業,各行各業都有其行幫組織,他們既各自獨立經營,又處在經常的互相聯系中。由于分工不同,工匠必須各自掌握一種專門技藝,并以此為終身職業。這對工匠的工藝水平的提高和技藝的嫻熟提供了有力的保證,也為新工藝的創造提供了更多的機會。景德鎮明清時期的制瓷工藝成就,是與景德鎮瓷業生產分工細致的特點分不開的。
大量系生活用瓷和陳設用瓷,以白瓷為著,素有“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磐”之稱,品種齊全,曾達三干多種品名。瓷質優良,造型輕巧,裝飾多樣。在裝飾方面有青花、釉里紅、古彩、粉彩、斗彩、新彩、釉下五彩、青花玲瓏等,其中尤以青花、粉彩產品為大宗,顏色釉為名產。釉色品種很多,有青、藍、紅、黃、黑等類。僅紅釉系統,即有鈞紅、郎窯紅、霽紅和玫瑰紫等,均用"還原焰"燒成。產品馳名世界。
中國古代造瓷,在釉色方面,素有崇尚青色傳統,以青為貴。以前的各朝所追求的色調,無非是濃淡不一,意境略異的青色瓷,而且,重色釉也不曾有過彩繪。景德鎮窯在北宋時期,仿效了青白玉的色調和濕潤的質感,創造性地燒造出了一種“土白壤而埴、質薄膩、色滋潤”的青白瓷,使青瓷藝術達到了高峰。這種青白瓷大部分在坯體上刻暗花紋,薄剔而成為透明飛鳳等花紋,內外均可映見,釉而隱現青色,故又稱影青瓷。這種影青瓷當時則著行海內,天下均稱為景德鎮瓷器,從而使景德鎮在南北各大窯之間,嶄露頭角,爭得一席之地。